见阁臣郑国昌如此,崇祯错愕道
“郑爱卿,朕早就承诺五年平辽成功之时给予‘汉江郡王’进爵‘汉王’,此时他率军滞留通州,难道没有威逼朝廷的嫌疑?”
郑国昌道“‘汉江郡王’如果获得平辽功劳足以册封藩王爵位,但是他这一两年以来何止仅仅谋划平辽大战?
这一次连军需、粮草都是自带,率领数万人马奔袭几千里,剿灭几万流寇,还擒获罪大恶极的献贼。
陛下何故舍不得‘汉王’爵位?大明藩王何其多也,有谁有大功于社稷?他们仅仅是投胎投得好罢了。
为何藩王就非得是一家一姓?这种不公平早就该打破。以后藩王也是有功者居之才是众望所归!”
国事每况愈下,多次跟女婿长谈,专门研究黄汉制定的方针政策的郑国昌眼界拔高了不少。
他早就对执政纲领模糊,用人莫名其妙,政策朝令夕改且没有担当的崇祯失望透顶。
他相信,无比自信的女婿即便篡取大明江山也能够容得下朱明皇室,肯定会给崇祯留个体面。
而凉薄的崇祯如果能够控制住女婿,黄家、郑家恐怕有可能面临诛灭九族的风险。
为了女婿,也是为了郑家,郑国昌当着几十位重臣放炮,尝试挑战皇权,话里话外直指万里江山都是朱家的时代该结束了。
崇祯脸色更加难看,可是他明白黄汉的大军近在咫尺,此时不能做出任何激怒黄汉的举措。
他道“郑爱卿言下之意是朝廷应该给‘汉江郡王’进爵‘汉王’?”
郑国昌道“然也,此时朝廷给予‘汉王’爵位,‘红旗军’定然士气高涨,有利于接下来的平辽恶战。”
崇祯又看了看其余重臣,问道“诸位爱卿可有异议?”
已经决定抱黄汉大腿的首辅薛国观道“陛下,如今我大明内外交困,唯有‘红旗军’独树一帜,仰仗‘汉江郡王’力挽狂澜,此时给予藩王爵位乃是众望所归也。”
接下来一半重臣开口支持首辅,一半人选择了沉默。
权臣跟皇权博弈,纯属神仙打架,此时跳出来放炮岂不是蠢如猪?选择明哲保身两边都不得罪才是上上策。
事已至此,纵然崇祯一百个不愿意也只能选择忍气吞声,两天后正是黄道吉日,秉笔太监曹化淳、首辅薛国观和几百几十文官武将赶去通州宣旨。
翌日,进爵“汉王”的黄汉谢恩折子由曹化淳呈奏皇帝。
崇祯看过奏折,得知黄汉要前来紫禁城面圣谢恩,并且请旨,“红旗军”三万将士们要在紫禁城外长安街接受圣天子检阅。
黄汉率军驻扎在通州离京师不足一百里,得到了藩王爵位,理所当然要入朝叩谢皇恩,这是最起码的君臣之礼。
如果黄汉没有表示,就是大不敬,自然理亏。
虽然各方面情报表明,崇祯没有利令智昏到布置人马对付自己,但是为了不必要的麻烦,也为了安考虑,黄汉以接受皇帝检阅的名义提出带三万人马入城。
如此一搞,就把这个难题交给了崇祯。
当然,黄汉即便率领三万人马进入内城也不会顺手拿下紫禁城逮住崇祯,无他,辽东未平,威望还要提升,时机不成熟。
可是,如同黄汉不放心崇祯那样,崇祯同样也不敢冒险。
第二天,又有圣旨到。
崇祯以“汉王”要指挥数十万将士们平定辽东事务繁忙为理由,免了“汉王”入朝谢恩的礼节,命令“汉王”率领大军即日开拔。
很明显这一次挑战皇权大获胜,崇祯服软选择了妥协。
黄汉没有落井下石,接到圣旨后立刻率领人马北上,二月中旬回到山海关。
冰雪消融,又到了农忙时节,一年之计在于春,黄汉在这期间没有下达战斗任务,而是给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