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二,节在惊蛰。
这一日恰为春耕开始的节令,俗话说“春雷惊百虫”,仿佛应景一般,晌午的京城先是几道电光闪现,而后猛然听到几声炸响,将南书房中天子和众臣的面色耀得青白。
这初春天气本就湿寒莫测,宫中当值的内侍眼瞅着要下雨,早早便将宫灯巨烛燃上,此时窗外一阵寒风吹来,将房中的火光吹得明暗不定。
书房中无人说话,端坐在天子对面的数位重臣,首辅方从哲、阁臣刘一燝、韩爌,以及因功,新晋的东阁大学士王在晋,在传阅着两份奏本。
实则其中内容,几位重臣已然知晓,一本是宣大上的,说是一向摇摆不定蒙古喀尔喀部,请求归附大明,并请开边市;一本是辽镇所上,奏报一向强硬的建奴,竟然隐隐有些和谈的意味。
“诸位臣工如何看呐?”半晌后,见众臣已经将奏本传阅完毕,御案后的朱由校,方才淡淡出声问道,这才刚翻过年,他身前就堆满了奏本。
“赖陛下洪福,前有速平川中乱局,现今又是喀尔喀部请降,实在大明中兴有望之兆!”首辅闻言起身,郑重拱手行礼,许是想到天子在自己的辅佐下,成就一番盛世,情难自已,他的声音竟有些发颤。
大明开国后武德兴盛,有素有天子守国门的美誉,对这等四夷宾服之事,本就即为重视,何况这些年来,边墙内外的坏消息接连不断,这等请求归附的事情,实在能大大提振民心士气。
韩爌、刘一燝两位阁臣也相视一眼,又目视新晋的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王在晋,也是随即一同起身附和道“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实在是数年未有之盛事,臣等恭贺陛下!”
“那辽镇上书中,建奴有意和谈之事,想必也是慑于大明天威了罢?”朱由校轻轻摆手,面上浮起笑意,又是问道;但只有离他最近的魏忠贤才能看到,天子的眼神不动,对于这眼下这等“四夷宾服”的场面,似乎完全不为所动。
“陛下英明!”
又是一阵行礼附和,众臣的声音中愈发昂扬轻松,朱由校的脸上也似乎愈发满意,嘴角也扬了起来,南书房中一时间竟有些久违的轻松气氛“既如此,便让礼部的徐光启,先去好好议议这边市罢。”
边市自秦汉便有,不仅是中原帝国与四夷互通有无的所在,对于历代王朝来说,更是经济物资控制的重要手段,毕竟在生产能力不甚发达的时代,中原王朝的物资品类齐全,自给自足,实在是个巨大的优势。
而四夷自然地理条件恶劣,生产技术落后,又大多掠夺成性,不事生产,其粮食、茶叶、铁器等必需之物,可是大部分仰仗于中原的,所以长城边墙不仅是军事上的堡垒,更是经济物资控制的重要堡垒,历朝历代,通过开市、禁市等手段,中原王朝不知多少次,不费一兵一卒,便让四夷中的部族或亡或兴。
便如眼前那一直号称复仇的努尔哈赤,不也是靠着大明的三十道敕书(类似于后世的通商许可证、特许经营权之类)起家?
“是,陛下!”几位阁臣恭声应是。
“还在正月,朕也不让诸位臣工久留于宫中了,”朱由校含笑起身,轻声吩咐道“还请王伴伴替朕送几位学士出宫才是。”
“谢陛下!”
“奴婢遵旨!”
一时间几位身着盘领大袍朱红官服,腰横玉带的重臣,纷纷起身行礼告退,由司礼监掌印陪着,离开了南书房。
“陛下,可是有什么不妥?”见天子目送阁臣离开后,仍旧半晌站立未动,魏忠贤疑惑出声道;在他想来,这等鞑子、东奴求和之事,自然是大好事,甚至在世人看来,正是圣天子在朝,朝廷武德兴盛的象征。
又何况开了边境大市,朝廷或多或少还有些榷税的补益,即便是那建奴居心叵测,只不答应便是,于朝廷无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