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变化(2 / 4)

之所以选择德国,是因为其它国家根本不允许中国在海军上的发展,特别是英美日。中国的陆军强大之后对各国的态度他们在“五卅”事件中看得很清楚了,如果海军能够像陆军一样哪怕只有一半的实力,它们还能在中国耀武扬威吗?所以无论从技术输出或者直接买成品,他们都对中国全力封锁。

而让德国建造一艘大一些的军舰并不违反《凡尔赛和约》条款的精神。因为其规定德国军舰可以用于训练及海岸防御,并有4艘巡洋舰的建造空间。

而德国早就跃跃欲试了,它们已在规划“柯尼斯堡”级轻型巡洋舰,原本会在1926年开建。这是一级排水量达6000吨、满载8000多吨的庞然大物(对中国而言),有3座三联装150的主炮、3座双联装88防空炮等,外加4座三联装533鱼|雷发射器,还有两架水上飞机。

这样的军舰对海军强国英美来说无所谓,对日本来说也没什么出彩的地方,因为这种配置也就中规中矩。

可是对中国来说却有质的变化,因为从1000多吨一下子跳跃到6000吨,绝对不仅仅是数字的差异,那是鸟枪换炮的感觉。毕竟,军舰能达到这种水平的,不管是自造还是购买,世界上不超过十个国家。

当然,中国名义上只是买它来“训练”,所以数量不能多其实也没有多余的钱来大量买这种成品的,中国需要的是开拓眼界、积攒经验。

正史上德国本来采用柴油机作为它的动力系统,无奈当时技术不成熟而采用两台蒸汽轮机,导致这种设计极为浪费空间。因为中国武汉造船厂的大型柴油机的研制有望不久后完成,因此在合约里说明给中国建造的那艘将用中国动力。

除了武器之外,军舰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动力了。连几千吨舰壳都造不出来的中国人,竟然要用自己的动力系统,这不是开玩笑吧?如果不成功,难道要让这种几千吨的大铁疙瘩在大海上用风帆吗?

所以不但英美日等传统海洋大国抱着看笑话的心思,就是合作的德方也有很多人质疑。为了中德友好的大局,德国船厂还特意多订购了一套动力系统,以防止中国的军舰出现无法动弹的情景。

不想在这级军舰的建造过程中,当德国碰到动力问题后反而借鉴了中国大型船用柴油机的技术,从而使这一级军舰的诞生相当成功,并反哺了中国同行。

后来此案例也成为中德合作的典范。

在潜艇的发展上值得大书特书,由于中国之前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在德国的无所不用其极的协助下,迅速地抬升了一个大台阶。

从蓄电池到发动机、到柴油机、到声纳,无一不精益求精,为此还拓宽了中国的工业门类,热力学和机构学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德国人该是对英法列强有多大的怨气呢?

中国人如痴如醉地学习德国技术,利用这难得的时机,他们不但基本建成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也从这些严谨的德国技师和军官身上学到了纪律、敬业和一丝不苟,还有为国的奉献精神。

张汉卿偶尔也会做些贡献,为了增加潜艇的续航能力和相对安全地补充电力,他提出了潜艇携带再生药板和安装呼吸管的办法,这是后世的一个小方法。

再生药板好理解通过携带的过氧化钠,与潜艇舱中人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人体需要的氧气。虽然这个时代的条件有限,这味儿可能不太好,但是足可以让一百人的艇员呼吸90天,还不够牛叉的?

当然给人喘气可以,用于潜艇柴油机的使用就奢侈了。众所周知,潜艇在那个时代其实严格意义上讲是“潜入水中的军舰”,平时主要是在海面上通过柴油机作为动力,只有在作战时或者面对危险时才会藏入水下因为当时蓄电池电时有限,只能够允许潜艇潜行几十海里。

在核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