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七十八 你们后勤不要停下来啊!(2 / 3)

东汉末年枭雄志 御炎 3105 字 4个月前

奠定了胜局。

当人们还在为战争结果苦苦思虑的时候,皇帝早已认定这一战一定可以获得胜利。

大量腌制风干的肉类加入了魏军的食谱之中,大量行走的鲜肉也加入了魏军的食谱之中,而大量的米面自然也是魏军前进不可或缺的主食。

光吃肉,郭某人可是真的负担不起二十万军队的需求,算上米面差不多可以。

魏军远征的话,也基本上不吃煮好的米饭,而是吃大烙饼。

把米粮磨成面,制作成香香的大烙饼带在身上,好吃,扛饿,还便于携带。

反正大家都是一人双马,携带军需物资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压力。

前线战斗人员需要口粮,后勤运输人员也需要口粮,动用五十万到七十万的辅兵和民夫为前线运粮,那本身需要付出的口粮数量就更大了。

当然,辅兵和民夫的口粮不会和一线战斗士兵一样要耗费那么多钱,但他们的数量几乎是一线战斗士兵的三倍。

这样算起来,他们所需要的口粮也是一个天文数字,也不知道这些仓库能否承担得起。

除了人之外,还有运输牲畜,牲畜的食量是人的很多倍,希望草原上的牧草可以减轻这方面的一些投入,不然又是一笔天文数字的支出。

虽然仓库积累下来的物资也是一笔天文数字,但是再怎么天文数字,被几十万人轮番消耗,那也是顶不住的。

大量计吏没日没夜的计算,赶工,统计数据,对照数据,一个仓库一个仓库的过。

然后按照以往的惯例计算一个人所需要的全部口粮数量。

一线战斗人员需要多少口粮,以及一个后勤负责人员需要多少口粮等等。

前汉时期,军队远征的时候还要按照各自地位和等级的不同计算不同等级的人需要的口粮配给。

比如各级军官应该按照什么规格配给粮食,各级官吏要怎么配给之类的,每一级别的都不同,就算起来相当繁琐困难。

到了魏帝国时期,为了减轻这方面的计算负担,也为了减少物资消耗,郭鹏特意规定战时只有两个计算标准。

作战人员和后勤人员。

就按照这两个标准来统计。

作战人员吃得多一点,好一点,因为是要拼命的。

后勤人员吃得少一点,差一点,因为虽然累,但是至少安全。

非战时,就按照那套规矩来,地位高等级高就吃得好一点,普通大头兵就吃的差一点,但是在战时,这种情况不准出现,从元帅到大头兵,都吃一样的战斗伙食。

从后勤主管官员到征集而来的民夫,所有后勤人员也都吃一样的后勤伙食,不准搞特殊化。

每个人的伙食安排就按照事前的计算来安排,不准有任何不同,在打仗的时候搞这种特殊化,一旦被发现那轻则免官丢职重则斩首示众。

工作量实在是很大,这一点是肯定的。

郭某人为了给底下办事人员减负,也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粮食损耗,以身作则,就算皇帝亲征,也和一线大头兵一样吃一样的战斗伙食。

以皇帝之尊带头,还有谁敢公然搞特殊化那就真的是找死了。

人可以简单的划分,按照战斗人员和后勤人眼来搞,但是运载牲畜还真不能这样搞。

它们没有这种觉悟,该吃多少就吃多少,吃的不够,真的会出事的。

战马需要多少,驽马需要多少,牛需要多少,驴需要多少,骡子需要多少。

等等等等。

还有就是沿途损耗了。

从仓库送到前线战区,这一路上沿途消耗多少,真正可以送到前先给一线士兵的又有多少。

时间持续的长了会不会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