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历史没有改变,1884年11月15日由德国首相俾斯麦主持,在首都柏林举行的列强瓜分非洲的会议,史称《柏林会议》。
与会国包括欧美诸强国,除了作为东道主的德国以外,还有世界霸主大英帝国,以及法、俄、奥匈、美利、意大利、西、葡、奥斯曼帝国、荷、比、瑞典、丹麦和挪威共计十五国,会议名义上是解决刚果河流域的归属问题,但实际上讨论的更多的是列强瓜分非洲的一般原则。
《柏林会议》是一个象征性的历史事件,标志着欧美诸强国疯狂争夺非洲的新起点。
柏林会议后,欧洲列强瓜分非洲的步伐大为加快。
1876年,欧洲列强仅占有非洲土地的10.8%,至1885年这个数字增加到25%,显示出惊人的陡然上涨曲线。
柏林会议15年后的1900年,这个数字更猛增到90.4%。到1912年,非洲大陆已部被瓜分完毕,只剩下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两国保持着表面上的独立。
在空前激烈的非洲争夺战中,欧洲各强国都有自己雄心勃勃的殖民计划,并且已逐步成型。
相比较英法等殖民强国,欧洲列强更希望实力微弱的比利时拥有刚果地区,利奥波德二世在会议上施展出色的外交手段,最终成为会议最大的受益者,获得了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私人领地“刚果自由邦”。
各列强在非洲的势力范围得到初步确认,为日后帝国主义列强完瓜分非洲提供合法性。
今天偶然的这个话题,勾起了李福寿心中的一番心思,让他把目光第一次投入到万里之遥外的非洲大陆,仔细衡量这其中的利弊得失。
如今这个时间节点,就像比赛前运动员正在集结到起跑线,只等待着发令枪一响,然后便如同出笼的猛虎一般扑向广阔富饶的非洲。
作为南太平洋地区强大势力,一举一动已经能够影响整个南太平洋包括南亚局势,李福寿必须站在局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面布局发展战略。
今天的话题点醒了他,不能把目光只放在南太地区。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表面看起来,似乎非洲局势与澳洲无关,其实不然。
大英帝国作为世界第一个踏入工业化的经济体,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倾力推行贸易自由化和门户开放政策,并且将这一政策作为经济政策的核心。
逻辑非常简单,因为大英帝国得益于球资源配置和工业化,工业产品成本最低,产量最大,竞争力最强,从球贸易自由化中得到的利益最大。
昆士兰作为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在这一领域与大英帝国的利益重合。
与此同时
昆士兰对外的三条重要贸易线中,对美和对远东南亚这两条贸易线安无忧,但是最重要的对欧远洋贸易线非常脆弱,随时可能会被掐断,关系到自身的经济安。
英、法、德、奥斯曼帝国都有这样的能力,大英帝国自不必多说,法国殖民势力遍布中南半岛,在越南河内拥有实力不俗的远征军舰队,并且牢牢掌控着苏伊士运河,是拥有重要决策权的大股东,能够轻易的掐断昆士兰对欧远洋贸易线。
德国势力深入波斯,并且与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结盟,奥斯曼帝国盘踞在西亚与欧洲的十字路口,这其中的任何一家,都有能力对昆士兰的欧洲贸易线形成实质性伤害。
把安寄托在别国的善意上,是最不靠谱的方法。
发展至今,昆士兰已具备一定的实力在国际上为自己争取利益,这包括即将展开的非洲饕餮大宴,为何不能分一杯羹呢?
若是在东非之角取得一块立足之地,那么舰队就可以护航从苏伊士运河进入红海然后一直到印度洋的航线,从战略上讲具有重要意义。
“我亲爱的伯爵大人,您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