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民可,使由之(2 / 2)

当代”的现实中有什么作用,字数不少于多少字云云。

而孙伏伽的论题是“圣人之心,惟知有礼而已” ,徐清看了,心道不错,这个题选得上乘。再然后,孙伏伽写到夫告朔之礼,大礼也,何暇为饩羊惜哉。徐倩一路看下来,洋洋洒洒五百字,气势恢宏,论理精辟,还有韵律,要是读出声音来,必是朗朗上口。特别是没有什么故意显露才华的生僻字,半文盲才子徐清,能够读得明白,徐清忍不住点点头。

“徐老弟,这人的文章如何?”杜如晦看完了两片策论问。

“嗯,还不错……”徐清不知道看文章评分,只觉得孙伏伽这篇文章写得明白,读起来爽快,于是说了个中等。这是杜如晦不愿意了,鄙视地看了一眼徐清道

“嗬,你是大才子,眼界也高,这文章只是不错。不过照我看来,真称得上是锦绣文章!”

“哇哈哈……”徐清打哈哈掩饰了一下说“杜大人看这人的文章能排第几?”

“嘘……”杜如晦做了个手势,压低了声音道“这文章恐怕是前十的,只是不知道,这个孙伏伽是哪家的人……”唐代考试不糊名,考官直接知道卷子的主人。

“哦……”徐清听了不担心,不出意外的话,历史应该不会改变。再者说孙伏伽只要成了进士,那队自己就是大大的好,状不状元都是鸡肋了。

一天时间,三篇策论完成,再过三天考第二场诗赋。不过第一天的考完之后,三天之内已经大概将卷阅过了,已经入选了五百名预选的人,将着几百人的名字做成榜发出去,没上榜的人下次就不会来参加了。不过也不是强制的,如果考生愿意参加,也是可以的,只是……呵呵……

整个考试期间,徐清只是打酱油罢了,再加上用一个“第一才子”的名气来镇场。第一次科举,前面名次的制定还 轮不到主考官左右,皇权,官僚,士族等各方势力协调下,排序才制定下来。作为主考官的徐清,只不过又有了提前知道和建议的权力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孙伏伽依然中了状元。只不过这个状元除了他本身的才华之外,还是李氏强烈要求,为了体现招纳寒士的基本方针,而选上的。除了他,前十名,就全都是贵族了。

外人不知内情,孙伏伽鲤鱼跃龙门,一鸣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