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云泥 10(2 / 2)

白锦玉凤辰 伪装清纯 2196 字 2021-05-11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梁惠王讲了一套施仁政于民的办法。他说,这样,就是用木棒也可以抗击拥有坚甲利兵的秦楚军队。梁惠王问的是怎样报复齐、秦、楚的具体办法,孟子回答的却是空泛的道理,当然得不到梁惠王的重视。

孟子到魏国的第二年,梁惠王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梁襄王嗣位。孟子见到梁襄王,对他的印象很坏,说他不像个国君。这时,齐威王已死,宣王嗣位,孟子便离开魏国又到了齐国。

二度奔齐

孟子约于齐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再游齐国,受到礼遇。齐宣王见到孟子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回答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5]齐宣王想效法齐桓公、晋文公图谋霸业;孟子的政治主张却是效法“先王”,实行“仁政”。他讲的“保民而王”、“制民之产”的道理,虽然注意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长久利益,但并非“富国强兵”的当务之急,从而被看成“守旧术,不知世务”[8]。

燕王哙因让国给燕相子之,引起燕国内乱。公元前314年,齐宣王乘机派兵伐燕,只用了五十天就大获全胜。齐宣王对孟子说“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说“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9]宣王不听,“燕人畔”。王曰“吾甚慙于孟子。”[6]

孟子对齐宣王的进言很多,并未见用。他本来打算依靠齐宣王来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但齐宣王只是把他当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来尊重,而不是想实现他那一套政治理想。孟子也看清楚了这一点,便准备回乡。齐宣王派人告诉孟子“我欲中国(国都中)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