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八十五章(2 / 4)

的人支持十万元以下,其次是十到十五万元,选择三十万元以上的,不到百分之八。

小米的尴尬在于,拉低到五菱的水平,未必斗得过五菱,要抢特斯拉的客群,短时间办不到,只是弄死蔚小理有多大意义

所以雷布斯选择二十万元左右是深思熟虑的。

小米汽车走量的前提是主销车型打入主流市场,这就不能依赖政策催生的伪需求,因为汽车是比手机更成熟的耐用消费品,那些只图上牌方便或是不限行才买车的客群,撑不起溢价,也不会贡献口碑体验。

所以新能源车两极分化,十万元以下和二十万元以上的市场都在蓬勃发展,反倒是中间段的产品力打不过汽油车,有能力突破这个次元壁的,现阶段只有特斯拉。

小米汽车定位二十万元,正好支撑四十万体验,三十万硬件这个逻辑,完美避开了特斯拉和

a的高端新能源车,与其他造车新势力有产品错位,至于广汽埃安、比亚迪宋等竞品,小米有品牌优势,需要当心的可能只是大众id系列。

这样子站稳脚跟的小米就不怕特斯拉了,因为产品再好,不破信仰,强势品牌自带粉丝属性,当年小米手机只怕华为,不惧苹果,小米和特斯拉之战一如当年的米粉和果粉,会打得很热闹。

定价中庸的小米汽车,真正的风险是激进创新。

由于成本透明,新能源车的利润只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左右,有些公司明知自动驾驶并不完善,仍然用夸大宣传支撑溢价空间,活生生把卖点变成了隐患。

造车新势力的技术储备也拼不过传统车企。

小米2013年有意造车,2015年开始专利布局,申请量每年递增,按智慧芽的统计目前已有951件,其中96%以上是发明专利,从专利估值来看,特斯拉约为2亿美元,蔚来1864万美元,恒大、小鹏、理想都是800万美元左右,小米大概1亿美元。

比起传统车企仍然是九牛一毛,

a的专利估值都在10亿美元以上,只是大部分专利集中在,底盘、发动机等机械工程领域,造车新势力在数据、检测、通讯、交互上有错位优势。

双方研发思维不在一个频道。

小米的突破口是人机交互,关注的还是以应用体验作为超预期的卖点,这是华国互联网公司的强项。

超过80%的专利集中在车联网、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等领域,比如根据周边行人情况控制鸣笛音量,疲劳驾驶检测,智能提醒车辆限行信息,al路线和路况提示,驾驶员生物识别,手势控制等等。

有些甚至智能到有一定争议。

比如行车时自动监测周边车辆,通过获取车牌信息,读取这些车辆的行车记录,然后进行安全预警,同时自动规避交通违法行为较多的车辆。

小米汽车是比其他造车新势力更激进的互联网实践,一方面以可感知的智能化体验支撑二十万元的产品溢价,另一方面也有轻视基础研究,忽略制造业短板的倾向。

这很像当年的国产汽车,李书福说过,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几个沙发。

刻意抹平与全球百年老店的技术差异。

小米汽车可能有不错的体验,可能有不俗的销量,可能把造车新势力推向新高峰,但远不到超越特斯拉或是颠覆行业的时候。

小米汽车注定不会是另一个小米手机,现在真不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时代了。

就像贾跃亭的乐视做的好好的,非要搞新能源汽车结果倒下了,姚振华的宝能房地产做的好好的,非要搞新能源汽车,结果也快倒了,小米手机做的好好的,现在小米雷布斯也要搞新能源汽车……

所以小米造车,并不会像外界看到的那么一帆风顺。

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肖亚庆说了当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