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好大的一坑(5 / 6)

循明 官笙 7203 字 2022-03-13

不多久,周家人站在门口,目送崇祯的马车慢慢远去。

周夫人拉着周皇后的手,开怀的道:“走,咱们娘俩好好说说话。”

周皇后微笑,她也有很多话想与她母亲说。

周奎等崇祯马车消失在转角,转头又见母女俩远走,心头无比舒坦,紧绷的神情变成了难以遏制的兴奋,满心的激荡。

‘两百万两!发财了发财了,发大财了!’

周奎兴奋的双手都在颤,两百万两的流水,其中的油水太大了!

还有,他为崇祯做事,那地位就不一样!今后可以昂首挺胸,底气十足的面对朝臣!并且,再也不用担心被那些芝麻小官指鼻子骂了。

周奎站在门口好一阵子才醒悟,连忙又摆上严肃色,快步进了门。

崇祯坐在马车上,回想着与周奎的交谈,自语道:“这三十万两的诱饵,不知道能钓出多少银子来,他们俩现在的家底是有多少?”

马车在青石路上颤颤巍巍,晃晃悠悠,让崇祯很不习惯,很不舒服,

好在,并没有多远,马车就停了。

曹化淳在马车旁,低声道:“皇爷,茶楼到了。”

崇祯掀开帘子出来,是一个外表平平无奇的茶楼。

王承恩扶着崇祯下来,低声道:“皇爷,这是东厂的茶楼。”

崇祯了然的哦了一声,径直上前。

门内有内监行礼,而后领路,带着崇祯上了二楼。

二楼门口,毕自严已经在等着了,他身旁是一个一身礼部侍郎官服,白发苍苍,双眼凹陷,目光清透又锐利的老者。

“臣毕自严/徐光启,参见陛下!”两人齐齐抬手见礼。

崇祯一直打量着徐光启,这位,可不是一般人,博学多才,涉猎广博,多有建树,古来少见!

满头白发,打理的整整齐齐,面容清隽,鼻梁高挺,气度从容。

“二位卿家免礼。”崇祯暗自点头,微笑着道。

“谢陛下。”二人放下手,侧立一旁。

崇祯走入包房,坐下后,道:“二位卿家坐下说,徐卿家坐朕边上,朕有很多事情想要请教。”

徐光启不知道是从容还是毕自严之前已经告诉他崇祯的性格了,抬手应着,就在崇祯边上坐下。

毕自严见状,就坐到崇祯的另一边。

崇祯不等上茶,看着徐光启就有些迫不及待的道:“徐卿家,朕现在忧心的第一件事,就在如何应对灾情。抛开大政,具体的办法,卿家可有想法?”

徐光启今年六十五了,闻言看了眼毕自严,而后才思索着道:“陛下,我大明的灾情,以‘大旱大涝’为主,对于洪涝,须治河为要。这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朝廷缺钱,用事的官员心不正。”

崇祯点头,道:“天灾人祸,祸上加祸,治河的事,需要朕与朝廷同心协力,花费大力气去做才行。”

这里面,确实没有什么技术性难题,治水,中原王朝有着数千年经验。

徐光启看了看崇祯,微微低头,又继续道:“若是抗旱,一是储水,二是打井,储水不难,难在长久。打井,也并不难,难在耗时耗力,耗钱粮。一口井,臣粗略估算,人力物力等,怕是要十两银子。”

崇祯微微皱眉,储水不现实。因为平时吃喝还好,关键是庄稼。

打井更不现实,并不是处处都能打井的,用井水灌溉不切实际。

徐光启看着崇祯的神情,又瞥了眼毕自严,道:“臣以为,若是治河成功,那么抗灾就成功了一半。”

崇祯双眼一亮,道:“卿家继续说。”

徐光启显然有腹稿,还是沉吟了一会儿,道:“陛下,我大明的民乱,起于天灾,酷烈于人祸。水灾若是能治理,那中原地区就能安宁,还可得百万顷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