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割让城池(2 / 2)

否认,大多数大臣心动了,想要答应北齐求和。

剩余一些大臣,却提高了警惕,防备北齐心怀不轨,又在给大周挖坑。

靖安帝面容冷肃,帝师针对大周的弊端,一一提出条件,许以厚利。

这明帝师对大周的情况了如指掌。

靖安帝对帝师生出忌惮之心,帝师不仅擅长玩弄权术,还很会拿捏人心。

昨日帝师在西夷馆暗示百姓,他这个帝王会竭尽全力为百姓争取温饱。

这句话无疑是将他架在火堆上烤。

若是他不答应北齐求和,便拿不到棉花种子,百姓们温饱的愿望落空。

届时,北齐再吹一股邪风,暗示百姓是他为了私人恩怨,放弃了北齐送上门的利益,不顾百姓的死活。

大周的百姓立马会倒戈相向,将矛头指向他这个帝王。

北齐什么都不用做,大周自己就乱了起来。

如果只是这些,倒也就罢了,毕竟去西夷馆的百姓,不过是极少的一部分,他完全可以用强硬的手段镇压下来。

可北齐帝师手段了得,在昨夜安排人放出了消息,告诉满京城的百姓。

北齐的将士不敌镇北王,如今齐王在大周惹了众怒,害怕大周的铁骑踏平北齐,所以把农作物和水利的技术,全都传授给大周的百姓,借此来平息大周的怒火。

有了这些技术,大周今后不用免受战火之苦,冬日里有棉衣穿,不必受冻,有粮食吃,不必再挨饿。

只等着今日他点头,接受北齐的道歉,化干戈为玉帛,两国签署结盟条约,这些好处就会立即落实下来。

百姓们天蒙蒙亮,便守在宫门口等候消息。

靖安帝看着窃窃私语的大臣,各个情绪激动,面红耳赤,像是意见不合,起了争论。

他心里叹了一口气,帝师明里一套,暗里一套,将他逼到两难的境地,似乎不得不答应北齐的议和。

可他不甘心被帝师掐住脖子,任由他们摆布。

“应城与大周扩充的黎城相接壤,应城的将士来往黎城,如入无人之地。大周的将士们日夜难安,想要将应城纳入大周的国土,只是不愿让百姓陷入战火。”

靖安帝面上不露情绪:“北齐诚心想要议和,无条件将应城的粮食卖给大周,不妨将这一座城池割给大周,算作北齐侵略大周国土的赔偿。”

此话一出,满座皆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