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文社的新刊物是由《当代》的散文栏目分出来的,刊物内容以散文为主,名字都起好了。
《中华散文》。
这份刊物在中国的期刊界应该也算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底子是《当代》打下来的,国文社副总编李曙光任主编,再配合国文社各个编辑室抽调出来的精兵强将,注定了会成为国内文学界散文领域的重要刊物。
佟钟贵是自己人,有了好事,林为民当然会首先想着他,但也不会强求。
有着众多的先天优势,所以《中华散文》的筹办对比《九州英雄志》的过程要简单很多。
唯一值得花心思的,反而是人事这件事。毕竟是多了一份新刊物,又多了几个位子,僧多粥少。
好在经过这段时间的沟通,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
又过了两天《中华散文》编辑部正式挂牌成立,办公室就在国文社西南三楼。
新成立的《中华散文》编辑部,由李曙光任主编,当代文学一编室的主任李新兼任副主编,当代文学二编室副主任荣陪香任执行副主编,手下四个责任编辑。
这个阵容,可比《九州英雄志》创刊时的大小猫两三只强多了。
人家的稿件也不用愁,《当代》的散文稿件源源不断的供给,这份新成立的刊物压根就不知道“缺稿”这两个字怎么写。
于秋雨还特地应林为民的邀请给《中华散文》刊物寄来了几篇散文作品。
上个月,于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刚刚出版,首印2万册,在国文社每年出版的几百种图书当中显得平平无奇。
可就是这部看起来平平无奇、作者在文学界也毫无声望的散文集,竟然在上市半个月内便售罄,国文社不得不紧急加印3万册,本以为少说也能支撑个把月。
没想到不过一周多时间,各地书店的库存再次告急。
这回国文社终于相信,社里好像又出了个大爆款。
第二次加印,印刷量直接飙升到了10万册,总算是缓解了市场和读者们对于这部散文集的渴求。
但让国文社所有编辑们想不通的是,它凭什么啊?
《文化苦旅》的书稿社里好几位资深编审都看过,这些散文作品写作水平是很不错的,但缺点也不少,光是编审们给挑出来的用典错误就有几十处。
最关键的是,国内的图书界这么多年来,就没有散文集大卖的先例啊!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国内文学界出的散文大家不少,很多作品也为国人所熟知,有的作品因为上了教科书,甚至是家喻户晓。
可无论是多大的名家,他们的作品结集出版后,通常前期销量都是不温不火的,但胜在一个长盛不衰,所以总的销量还是不错的,这指的是名家。
《文化苦旅》这部散文集和国文社以前出版的所有散文集都不一样,它起于籍籍无名,可在出版当月便有一飞冲天之势。
图书销售在后世所谓“畅销书”横行之前,一直都是长尾效应。
所以照现在的趋势,这部散文集只要后面不哑火,卖个百八十万册简直不要太轻松。
国文社的同事们最近在聊到《文化苦旅》时,口中的惊叹和脸上的不可思议就没停过。
而且大家还知道,这部散文集是林为民主动向于秋雨约来的,这就更神奇了。
要不是这次《文化苦旅》要出版,国文社很多编辑甚至没有听说过中国文学界有于秋雨这么个人。
林为民不仅知道他,竟然还约人家出散文集。
现在散文集的销量爆了谁不得说一句林总编慧眼如炬、高瞻远瞩?
难怪人家年纪轻轻就能当总编!
所以,《中华散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