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看……”
李学刚的主观能动性让林为民有点意外,他想了想说道:“缓一缓吧,这事不着急,《天下第一》的影响力还是不够大。”
李学刚点了点头,“行,那就再等一等。”
下午,林为民接到了梁凤怡从香江打来的电话。
去年年末国文社引进了她的三部作品,当时宣传声势浩大,出版发行后到现在半年多时间,三部的总销量已经累计超过五十万册,评论每部十六七万册,这个数字放在国文社每年出版的图书当中相当出彩。
所以几个月前,国文社又引进了梁凤怡的两部作品,上市两个多月,销量依旧不错。
别看林为民的在内地动辄就能卖出几百万册,但除了作品出版一两年的销售高峰期,他的作品大部分时候每年就是几十万册的销量,这还是他这样拥有顶尖号召力的作家。
如果是作家号召力一般,但作品颇受好评,正常一年二十万册的销量也挡住了。
连很多名家的作品出版也不见得能卖出超过六位数,相当一部分作家的作品销量基本都在一万册到五万册之间打转。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不知名的作品销量在几千册这个区间内,出版社出版这些作品不能说赔本,但想赚钱也很难。
所以,梁凤怡的作品能在短短半年多时间内,就达到单本十六七万册的销量,已经殊为不易。
有了数部作品在内地的热卖,梁凤怡这个香江作家的名字在内地文学界很是响亮。
她今天给林为民打电话先是报了个喜。
这两年她的作品不仅是在内地,在香江也同样受到了欢迎。
梁凤怡是非常有商业头脑的人,她不甘于给出版社打工,所以在前不久刚刚成立了一家自己的出版社,名叫“勤+缘”,这个名字代表了她做人做事的态度。
梁凤怡的做法在香江文学界并不鲜见,很多有经营头脑的作家都会这么干。
比如金庸发觉自己的武侠可以吸引读者,成立了《明报》,黄玉郎凭借漫画成就了香江的漫画帝国,黄易也成立了出版社出版自己的作品。
国文社是内地文学界的第一号出版社,跟他们打好关系,说不定可以给她提供诸多便利,因此梁凤怡才会在出版社成立后特地给林为民打来了电话。
一番恭喜之后,梁凤怡又说起了正事,也是她这次打电话来的主要目的。
今年以来,她又创作了《花帜》《昨夜长风》等一系列作品,刚刚在香江出版上市不长时间,这次她给林为民打电话,就是来主动推荐自己的作品的。
听完梁凤怡的话,林为民不由得哈哈笑了起来。
“梁女士,本来应该是我们出版社去找你的,没想到先让你找了过来,是我工作的失误。伱那几部作品的引进当然没有问题,我这边立刻安排人跟你对接一下,争取尽快上市发行。”
在内地,作家这个群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扮演着人民群众精神导师的角色。
但在香江则不然,这里没有内地自古以来对于“士”、对于“读书人”的尊重所以作家这个群体的地位一直不高。
也因此,也很少有出于对文学的喜爱进行创作的香江作家。
当然了,这跟早些年香江的殖民政府不支持华语文学建设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在香江想靠笔杆子讨生活,你首先要想的不是作品要有什么思想性、文学性,而是普通民众喜欢看什么。
在这样的氛围和影响下即便是那些极个别的有文学理想的作家,也很难坚持下去。
抗战年代,徐訏以《鬼恋》成名,创作风格唯美动人,其后又发表《风萧萧》,作品风靡一时,《风萧萧》出版当年曾被国内出版界誉为“徐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