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天下无敌窝里斗【求双倍月票】(7 / 8)

毗邻的少林寺更是禅宗祖庭,阳明先生莫非就没有兴趣吗?”

听李桓这么说,虽然心中清楚李桓的目的根本就不是欣赏什么千年古刹,也不是去拜访什么儒家圣地,但是对于他这种文人来说,无论是佛门圣地还是儒家圣地,都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心思转动,王阳明微微一笑道:“李大人乃是钦差正使,王某一切听从李大人安排便是。”

说着王阳明看了李桓一眼,意有所指道:“刘公公所推新政,初心是好的,可是岂不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许多益民之政经一些官员推行便一下变成了害民之政,这一路行来,料想大人也看的分明吧!”

李桓一子落下道:“阳明先生也说了,新政无错,错的是这执行新政的官员,不是吗!”

王阳明听出李桓话语里的意思,喟然一叹。

一日后,一队人进入了登封县境,三百锦衣卫与百余甲士自有安排,而李桓则是带了十几名锦衣卫并王阳明师徒二人,一行人纵马奔着嵩阳书院而去。

嵩阳书院乃是天下有名的书院之一,虽然说早些年朝廷为了打击天下各大书院的影响力,嵩阳书院几度遭到毁禁。

可是自成化朝末期开始,嵩阳书院便开始再度发展起来,尤其是在孝宗皇帝在位十几年间,嵩阳书院在文官集团的扶持之下,蓬勃发展,一跃成为天下间有数的大书院之一。

进入这些书院有名士教导,更有朝堂致仕的官员宿老任教,有师资、有人脉,以至于许多学子纷纷前来求学。

渐渐的在朝堂之中隐隐形成一股潜在的学院势力,可想而知这些学子在这里求学,互为同窗,若是有朝一日能够高中,入朝为官,这便是天然的同党啊。

大明开国自朱元璋起便大力推动科举教育,虽然说朱元璋对于官员无比苛刻,但是对于教育的重视绝对是千古罕见。

甚至不惜给予这些读书人以极高的待遇乃至特权,经过上百年几代君王的努力,大明在教育方面较之历朝历代绝对走到了巅峰。

不过自朱元璋开始,历代帝王也是一直不遗余力的打击书院教育,因为历代帝王很清楚,这种教育方式绝对是滋生朋党的温床。

嵩阳书院在这种情况下四度遭到毁禁,不过在经过孝宗时期的大力发展,如今的嵩阳书院占地广袤,建筑群落遍布,四方求学之士成百上千,怕是丝毫不下昔日嵩阳书院巅峰之时。

李桓就那么站在嵩阳书院入口处,看着那三五成群的求学士子结伴进出,一切是那么宁静、祥和。

突然之间李桓看向正在打量着嵩阳书院的王阳明道:“阳明先生,你说大明自太祖开始,几代帝王封禁地方书院,此举是对还是错?”

王阳明显然是没有想到李桓突然之间问他这么一个问题,一时之间就算是王阳明也有些迟疑起来。

书院存在的好处自然是能够更好的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贤良之才,这显然是书院的好处。

毕竟以往各类典籍在民间极其罕见,读书人想要寻一本书都要前往高门世家求取,那个时候书院的存在显然为许多求学的读书人提供了良好的读书环境。

有鸿学硕儒指点,有堆积如山的典籍可以翻看,书院的存在绝对是大大的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然而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的完善,再加上大明经过上百年不断的完善、发展各级官学教育,已经彻底的解决了读书人求学的困难。

这个时候书院的存在也就没有当初那么重要,反而因为极有可能会成为滋生朋党的温床而被朝廷禁毁。

李桓看着王阳明那一副迟疑犹豫的模样不禁笑了笑道:“想来先生你心中也明白这书院的存在于我大明究竟是利还是弊了吧!”

王阳明一声长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