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3 / 4)

充满了弊端,查旧例,人丁五年一审,分为九则,上上则征银九钱,递减至下下则征银一钱,以家之贫富为丁银之多寡,新生者添入,死亡者开除,此成法也。无如有司未必能留心稽查.....且又相沿旧习,每遇编审,有司务博户口加增之名,不顾民之疾痛,必求溢于前额,故应删者不删,不应增者而增,甚则人已亡而不肯开除,子初生而责其登籍,沟中之瘠犹是册上之丁,黄口之儿已是追呼之檄,始而包赔,既而逃亡,势所必然。

可以说这种户丁编审中的虚报和浮夸之风在很多地区都存在。

而官员绅衿利用优免特权隐漏人丁,女干猾之徒又托为客籍以为规避,而丁银项目仍然存在,结果便落在贫苦农民的身上。其中在实行户等编审制的地区,出现了利用户等进行放富差贫的现象。

豪强尽行花诡,得逃上则;下户穷民置数十亩之地,从实开报,反蒙升户,结果「其间家无寸土,糊口不足,叫号吁天者,皆册中所载中等户则也」。

这样一来,一方面,封建官府为追求溢额在编审时多行虚夸;另一方面舍富就贫,丁银溢额增多的结果便是使中下层民众承担起更多的丁银来,饱受「代纳」和「包赔」之苦。

这样一种丁银编征,使得阶级矛盾更趋激化。对于丁赋的征收来说,其结果是「在民有苦乐不均之叹,在官有征收不力之参,官民交累」。

然而李桓却是建议废除丁口税,将人头税并入田赋,行摊丁入亩之法,直接将税赋与人丁脱离,而是挂钩于田地,指地而征税。

此举所惠及的自然是那些无地或者地少的百姓,虽然此法依然有弊端,可是较之先前丁口税、田赋、劳役等重重压力压在百姓身上,自然是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于国于民而言自然是一项善政。

只是此法惠及底层百姓,却是大大损害了地方士绅、豪强的利益,要知道在地方上真正拥有大量土地都是地方上的士绅、豪强之家,这些人动辄拥有土地数千上万亩,然而却是将大量的赋税转移到那些无地百姓头上,自身交着最少的田赋。

如今按照李桓之法改革的话,只怕首先跳出来的就是这些拥有着大量田地的地方士绅、豪强。

就在一众官员品味着李桓这摊丁入亩之法的精髓的时候,忽然有官员跳出来红着眼睛冲着李桓破口大骂道:「女干贼,你这女干贼,丁口税、田赋历代皇朝皆行此法,你李桓何德何能竟然妄图改变先贤所立下的法度,你蛊惑君上,究竟居心何在…………「

摊丁入亩对于国家的好处只要不是傻子都能够看得清楚,在场不少官员哪怕是心中反对,可是也不得不承认,李桓所提之法,相较于丁口税、田赋并行之法有着极大的进步,若然能够推行下去的话,必然会税赋大增,国库充盈。

不过摊丁入亩之法于国有利不假,可是对他们来说就相当的不友好了,要知道他们各自背后的家族那可都是占据着庞大的土地数量,若然施行,他们身后家族的利益肯定是要受损的。

所以说法虽好,然则却是于他们有害无益,理当反对。

登时一道道身影站了出来,直言李桓意图改变祖宗之法,蛊惑天子,心怀叵测,并且奏请天子严惩李桓。

虽然说也有不少心怀天下的官员站出来支持李桓,可是相较于绝大多数的官员而言,这些只占了极少数的官员的声音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以至于大朝会之上,尽是对李桓的喊打喊杀之声,甚至较之先前弹劾李桓失职之罪的声势还要浩大几分。

看到这般情形,朱厚照冷哼一声,看了一众官员一眼沉声道:「几位阁老、冠军侯、英国公、成

国公、六部部堂、左右都御史、五军都督府都督等留下议事,其余人等各自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