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言和第一宗旨互相妥协,各取所需。
王太师出身名门,深谙处世之道。
淮泗八国,徐豫各半。若寸步不让,悉数保全。曹党必拼死相争,无从妥协。故曰“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唯有“舍鱼而取熊掌”。淮泗八国,何为熊掌,不言自喻。
徐州四国,引吕奉先为外援。徐州牧陶恭祖,三让徐州之心,昭然若揭。吕布若据徐州,当可与曹孟德,一较高下。
曹孟德,尽得陈国之利。亦需时间消化。俗语谓“贪多嚼不烂”。“人心不足蛇吞象”,自取其祸也。于是乎,二党,各让三尺,泾渭分明。淮泗八国,各得其半。曹党分得梁、沛、陈、鲁四国。王党守稳琅邪、东海、彭城、下邳四国。
此便是所谓,“互相妥协”,”各取所需”之真谛。
王太师,以退为进,先礼后兵。
不惜豪掷海内奇珍异宝。以求反败为胜。
四颗“夜日昼星”,明月珠一出。
曹太保,目中不由,泛起血红。以袖遮面,强掩心中贪念。唯恐君前失仪。坐领大不敬之罪。
御史中丞荀彧,亦不由心生慨叹。此事,已不可强为。
至于“隋侯珠”之所出,前汉刘向说苑,言之凿凿“昔隋侯行,遇大蛇中断被居中轧断,疑其灵,使人以药傅之,蛇乃能去。岁余,蛇衔明珠径寸,纯白而有光,因号隋珠。”
续汉书郡国志亦载,南阳随县“西有断蛇丘”。搜神记卷二十又云“隋县差水侧,有断蛇丘。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以药封之,蛇乃能走,因号其处为断蛇丘。岁馀,蛇衔明珠以报之。珠径盈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可以烛室,故谓隋侯珠,亦曰蛇灵珠,又曰明月珠。”
光武帝后郭圣通之弟,郭况,深受宠幸。“帝数幸其第,会公卿诸侯亲家饮燕,赏赐金钱缣帛,丰盛莫比,京师号郭况家为金穴。”后以“郭家金穴注”喻豪富之家,与“邓氏铜山注2”,并称于世。
悬明珠于四垂,昼视之如星,夜望之如月。
此亦可佐证,明月珠之珍贵无比。
世间珍宝。四国相,自无福消受。毋庸置疑,必是蓟王所献。月前,蓟王遣使甄都,散财无数。王允乃当朝太师,又是蓟王外舅。所得奇珍异宝,定不弱天子分毫。
闻,先前置宝箱于前堂。凡王党徒众,但凭所取。乃至朝堂,无光自亮。天子亦怪之。
以己度人。正因得明月珠数颗,才对一般财货,弃如敝屣。散于徒众,亦不足惜。
至于,蓟王献珠几何。则不足为外人道哉。
“众卿以为,如何”少年天子,种出先帝。“河间姹女”、“城上金乌”,血脉相承也。何况,财能通神。
车骑大将军董重,闻弦歌而知雅意“回禀陛下,臣窃以为,隋珠,乃灵蛇衔明珠以报。乃天地之至宝也。足可赦四相之失。”
从“四相之罪”,到“四相之失”。一字之差,判若云泥。
“车骑大将军之言,深慰朕心。不知,众卿意下如何”少年天子,一日成长。
殿中百官,皆窥曹太保。
曹嵩,须发霜染,无风自动“老臣,附议。”
此言既出,尘埃落定。
两党之争,势均力敌。
一字长蛇,横亘徐豫之淮泗八国。如灵蛇中断,被一分成二。西归曹党。东归王党。更有甚者,断丘之处,正首当其冲,乃吕奉先客军之孤城小沛。
亦以此为始。淮泗诸国,再无定鼎神器之野望。
宗王代汉,究竟谶应何人。日渐明朗。
汉中,南郑行宫。
悉知关东诸事,史侯遂问政国师张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