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一节 抉择(2)(3 / 4)

防、水利、运河诸事,也确实可以告诉天下人,朝堂对此事的重视。

但疑虑,却是有的。

这个儿子,万一再搞砸了这个事情,如何收场?

由之造成的影响,怎么平复?

这可不是李禹一案,大家悄悄的处置,甚至,连李禹的罪名,也只是贪污受贿,而非背主叛君。

尽可能的帮刘据收拾了手尾。

虽然在长安的朝臣之中,基本上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但,天下庶民与官员,基本都是茫然的。

而这治河、水利之事,牵扯巨大。

单单是计划的隧营,就可能会有数以百万的人民!

所涉及的工程,更是涵盖青徐扬,甚至还延伸到了三河地区,并在未来可能发展成为一个遍布整个长江黄河流域的超级官署。

这样的事情,万一这个太子,再捅出篓子,做了错误的判断。

这影响的就是全天下!

更麻烦的是,很可能再也无法向天下人隐瞒了。

太子犯错,一定广为人知,那就是糟糕透顶!

因为,他将可能会成为一个不再完美的君王!

君王不完美了,就表明其身上的光环褪去,再也不能永远正确,永远光辉!

虽然,刘据只是太子,并非天子。

但总归会伤害刘氏的统治合法性和政权的神圣性。

太宗皇帝劳苦一生,好不容易才在天下人面前树立的圣天子形象就可能要出现一道裂缝。

作为孙辈,天子可不想,太宗皇帝的努力,在自己手里葬送。

但不选太子,就只有长孙刘进可以选。

当然,在理论上,他还可以从昌邑王刘髆、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里选。

甚至还可以让小皇子刘弗陵去挂个名,而将此事在事实上委托于多位重臣联合监管。

但这终究也只是理论可行,现实中,他真要这么做了。

保证第二天,整个北阙城楼下,都会挤满劝谏的士大夫贵族。

而且,这种事情,又不是开玩笑的。

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让其他儿子,出任这样的重任。

等于宣告天下——朕要废太子!这立刻就会使国家分裂!

所以,他只能在刘据和刘进之中二选一。

刘进相较于乃父,优点当然是有不少的。

首先,这个长孙年轻,年轻就意味着可塑性极强,若让刘进去负责此事,经过这治河工程和其他运河工程的捶打,不用五年就能锻炼出来!

更可在这其中,学习如何处理郡国、地方、诸侯的矛盾,并知道该如何协调各方利益。

这可是书本上根本学不到的东西。

不必担心,重蹈鲁哀公的覆辙。

其次,刘进没有受到过太多利益集团的牵扯,本身相当干净,这意味着,他可以更好和更恰当的处置各类事情。

又有张子重在旁辅佐,以这个臣子最近展现出来的手腕和果决,也就不必担心,这个长孙到了地方会被地方胥吏绊住手脚。

只是,这缺点和弊端,也同样突出。

主要是年轻,根基太浅,身边没有什么人。

除了一个张子重,似乎还不错,就没有了其他够分量的臣子了。

若贸然让其承担这样的重任,且不说能不能把握分寸,控制力度。

恐怕,就连架子都很难搭起来!

故而,天子内心纠结不已,权衡不定。

拿起勺子,又喝了一口燕窝汤,天子微微的叹了口气,然后就对身侧一直站着的张安世,低声问道“尚书令,卿觉得,太子与长孙,孰能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