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瑀如坐针毡。
他虽然迟迟没有做出决定,但有人已经做出了决定,苌奴等人出营、进城,他都收到了消息。开始还没怎么在意,当人数越来越多,他也越来越不安。
那些人都是他不怎么在意的人,但积少成多,对士气还是有影响的。如果再这么拖延下去,难保这大帐里的人不会怀疑他,做出过激的反应。与其被逼着出营面对袁权,不如主动出营,也许还能夺回主动权。
陈瑀决心已定,和弟弟陈琮交换了一个眼神,示意陈琮留守大营。陈琮会意,起身走了出去。陈瑀等了片刻,长身而起,慨然道“诸君,袁夫人是袁将军长女,我们不可怠慢,当出营一见。不过,孙策手握重兵,与周瑜狼狈,控制了宛城,不仅袁将军的遗体在他手中,袁夫人姊妹也有生命危险,未必能直言无忌。还请诸位明辨是非,莫被孙策骗了。如果有机会救出她们,我将不惜一切代价,还请诸君助我。”
诸将七嘴八舌的应着,有的很坚定,有的则明显有敷衍的意思,甚至有些人一声不吭,冷眼旁观。
陈瑀心中不安,还是硬着头皮出了大帐,与诸将一起赶往城下。
袁权立于城上,俯视诸将,眼神冷漠,自带居高临下的威势。隔着护城河,陈瑀都有种抬不起头的感觉,勉强拱拱手,正准备大声报上自己的姓名。他话音刚落,就被袁权毫不客气的打断了。
“陈君出身名门,家学渊源,少小读书习礼,天下知名。先君有幸与陈君共游处,慨然有平天下之志。天不眷予,先君不幸遇难,权也不敏,姊妹惶恐,设灵城中恭候陈君,欲向陈君请教安身之计。曾以为陈君能垂怜先君,不吝赐教,奈何一盼不至,二盼不见,三盼不闻,无奈,只能暂弃先君之灵,于此迎陈君。陈君姗姗来迟,三请方至,此圣人之教乎,下邳陈氏家风乎?”
陈瑀顿时哑口无言,面皮涨得发紫。
城下站了数十人,袁权偏偏将矛头对准了他,对其他人视而不见,却不是忽略,而是极高明的策略。如此一来,所有的责任全在他一人,其他人想反悔也就有了台阶,推一句受了他的蒙骗就行了。如果不加以反击,他很快就会众叛亲离。
“夫人所言,瑀愧不敢当。袁将军不幸,弃我等而去,身为袁将军故友,我恨不能以身代之。本欲赴城中吊丧,送袁将军最后一程。奈何孙策、周瑜矫命,擅自发兵,占领宛城,隔绝内外,夫人姊妹不得自由。我等虽心急如焚,却不敢造次,生怕坏了夫人姊妹性命。是以来迟,还请夫人见谅。”
袁权不慌不忙。“如陈君所言,倒是我误会陈君了,在此先向陈君赔罪。不过陈君也误会了孙将军。先君辞世时已将未竟之志托付给孙将军,孙将军所为皆是奉先君遗命行事。此事不仅杨文明、阎元图二位先生亲眼所见,我姊妹也看得一清二楚,何尝有矫命之嫌。陈君有此误会,是传言乎,是臆测乎?”
陈瑀哑口无言,心里将杨弘骂得狗血淋头。袁权、阎象力证孙策清白,他却没有人证。如果杨弘肯行从权之事,力证袁术遗命并非传给孙策,此刻他就有理由说袁权、阎象是迫于孙策武力而作违心之言。可是杨弘死脑筋,就是不肯说一句谎,搞得他现在非常被动。
是传言,还是臆测?反正都不是什么正经渠道,区别只在于是被动上当还是主动造谣。
袁术怎么生了这么一个能言善辩的女儿?
“夫人所言,瑀本不该置疑。奈何事大,不得不谨慎从事。孙策虽然颇有小才,但年方十六七,尚未成年。袁将军提携后进不遗余力,有国士风范,欲托以后世,私心以为不然。将军姓袁,他自姓孙,后将军岂能以他为嗣?后将军乃朝廷官职,并非爵位,岂能私相授受?退而言之,若孙策果得将军遗命,何不出城一见,示以将军手书一纸,则众人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