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可以将功折罪的。就说鲁王那还收了一波叛军,人家不照样好好帮着复兴大平!书上都说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安宁考察过几百人后,便道“日后这支队伍就叫忠勇军,大壮(大胡子)为千夫长,统领1000人,除原来的400人之外,再抽调600人加入忠勇军,另外每个百夫长身边设一名百同知,千夫长身边设一名千同知,帮助士兵识字。”
在安宁的安排中,同知是做思想工作的,给这些土匪灌输忠军报国的思想,扫盲都是次要的。
安宁不希望自己的麾下会有私人军队,某家军这样的称呼证明的是国家的无能,所有的军队都应该是属于国家的,都应该为了百姓战斗。
现在大壮带着一群人来投,安宁先用600自己的士兵潜移默化影响他们,再让同知做思想工作,相信这样能最大化地同化他们。
至于苟新,安宁决定让他跟在自己身边一段时间,一方面是为了让他彻底折服自己,这样才能按照自己的思想来办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他学习,毕竟他以前没有入仕过,处理政事方面还需要学习。
这些事情告一段落后,安宁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除了军队外,安宁现在最大的重心就是教育,当然经济也很重要,但这方面还能先撑一段时间,所以除了少部分必须要革新的,安宁基本让这方面维持现状。
她也知道这样的发展是畸形的,总有一天会使得经济的发展跟不上军事,会拖垮整个基本盘,但目前为止还是先让它畸形着吧,近忧就在眼前,等到解了身边的困境,才能安下心来搞经济。
在安宁的支持下,高宁跟平安州那边全部大力发展军事、教育。发展军事是为了保证自己地盘的安全,教育则是为了最快的培养出能治理一方的人才,为以后的扩张做准备。
几年下来,安宁统治区的军事实力大增,知识分子也陡然增多了不少,现在走在街上3个人里面至少两个人都是读过书的。
知识使人进步,这话果然是没错的,人读过书后就有了修养,有了见识,而且安宁安排的思想教育使得他们非常拥护安宁的统治。
当然,也并不是就一片安宁了,叛军那边占据了北方半壁江山,但他们又怎么会甘心跟南方划江而治,挑拨、攻打,无所不用其极,就想灭掉南方的几股势力。
鲁王跟京都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既不像安宁一样有天险可拒,也不想建平帝一样有庞大的财力支撑,因此受到了叛军最猛烈的打击。
要不是安宁帮忙,鲁王早就被灭了,不过安宁也乘机占据了一部分地盘,如今安宁的领地已经跟鲁王的领地完全接壤了。